转发: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组织开展超常儿童筛选工作

发布日期:2014-05-06    浏览量:3677    来源:中国科学院    作者:

分享:

5月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进行了新一轮的超常儿童筛选工作,旨在为开展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实验研究寻找合适的研究对象,从而为进一步探索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提供可能。 

自3月初以来,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按规范程序,进行了家长或老师推荐、阅读测试知情同意书并确认同意自愿参加测试、在线填写测试申请表并提供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审核孩子年龄及相关信息以确认符合测试条件等一系列工作,然后组织安排了此次测试。 

国内外研究发现,尽管超常儿童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但其呈现出的发展早、发展速度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等特点,使其掌握同样内容的知识需要的时间比普通儿童明显更少,当被安置在普通班级时就可能会出现不能适应的现象。在普通班里45分钟的教学内容,他们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能掌握,甚至在课前已通过自学掌握,于是可能会因无所事事而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说话,常常被视为问题儿童处理,久而久之反而可能真成了问题学生。而超常教育实验研究就是希望通过摸索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教育,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 

自1978年心理所成立“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以来,协作组已在超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培养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对数以千计的儿童作了调查,对数百名超常儿童做了个案分析,并对其中许多个案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追踪研究;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和个性心理特征的问卷;对超常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记忆、思维(包括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超常教育模式;对超常儿童的成因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在中英文刊物上发表了150多篇研究论文和报告,在超常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研究员曾两度被选为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并经常被各级国际会议邀请作关于中国超常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特邀报告。 

30多年来,心理所的超常儿童研究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型——生物-社会-智力模型,经教育实验研究证明该模型对于超常儿童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该模型认为,超常儿童首先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且是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生命体,身体的健康成长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安排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和野外体质训练。其次是社会性的生命体,需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被社会接纳并最后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为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去农村、工厂、养老院、孤儿院和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等大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课程和活动。第三是智慧性,超常儿童学习能力比一般儿童强很多,上课时间可以安排得比普通儿童少,因此在实践中采用了4+1模式,即每周4天在学校开展教育部课标规定的课程教学,1天用于开展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实验证明,通过超常教育实验的孩子平均身体素质,如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速度和力量等方面比北京市同龄普通孩子要好很多,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强,而且学业成绩优秀。 

心理所是一个专业研究机构,不具有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教学资格,因此,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研究需要跟有关的学校合作,由学校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由超常儿童研究中心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支撑。但为超常教育实验研究进行的超常儿童筛选测验,与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招生工作没有必然联系。 

超常儿童也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对超常儿童教育也应该受到全社会关注,我们有责任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